首页 > 湖北 > 恩施 >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品牌专区
品牌介绍

  湖北民族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七师,1950年更名为恩湖北民族学院施师范学校。1975年开办专科,1977年成为华中师范学院恩施分院,1978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时任0中央总-的-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1998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民族学院。

  学校的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  湖北民族学院

  后改为湖北省立七师,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75年开办专科,1977年成为华中师范学院恩施分院,1978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时任0中央总-的-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1998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民族学院。

  校区分布

  学校分桂花园、舞阳坝、土桥坝、民院新村四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院系设置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财经政法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和民族预科部及一个民营机制的科技学院,另有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和二级甲等附属医院各一所。共43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文艺学、基础数学、应用化学、民族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医基础理论6个硕士点,2002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生源和教职情况

  学校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近18000人,  湖北民族学院

  各类在校成人教育学生20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有高级职称人员近400人,另聘有“楚天学者”1人,国内外知名大学兼职教授5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教5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硕士400余人;享受国务院津贴4人,享受湖北省0专项津贴8人,教师队伍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科研状况

  自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十五”规划课题(西部专项)等国家级课题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国家中药管理局课题等18项,完成技术开发项目50多项,鉴定成果40多项,获国家专利23项,获国家、省部级奖12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32部,公开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00余篇。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部分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

  院系导航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是湖北民族学院办学历史久、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优良、充满活力的二级学院。现设有文艺学研究所和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个系,开办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出版学、新闻学等专业。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500余人,是湖北民族地区最大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学院文明单位;是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和湖北省基层先进党组织单位。现有教授11人,兼职教授10人,副教授20余人,讲师助教20余人。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中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院级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11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才1人,享受0特殊津贴专家1人,曾宪梓教育奖获奖者3人。

  文学与传媒学院坚持“走深化改革道路,作内涵发展文章”的办学思路,创建了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5门省校级优质课程。文艺学学科在4个研究方  湖北民族学院

  向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新闻传播学学科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学科与专业建设居于同类学校前列。现已形成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教育为主体,职前职后教育为补充的完整的高等教学体系,及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校内办学与校外办学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办学格局。且教学设施完备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创造了涵纳不同学习个性的学生共同成才的环境。

  文学与传媒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教学科研并重,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探索进取。文学与传媒学院设有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科研成果奖等常规奖励,形成了教学与学科理论研究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承担国家、省及校、院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80余部,发表论文800余篇,有多项成果荣获0“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励,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一书中盛赞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为“藏龙卧虎之地”。

  文学与传媒学院注重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推行以知识,能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育人“四大工程”,即“尖子人才教育工程”、“小211教育工程”、“现代技能技巧教育工程”、“文明礼仪教育工程”。创立竞争机制,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每年向全国各地输送200多名合格毕业生,同时研究生升学率达到15%。

  从1958年正式办大专教育算起,文学与传媒学院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毕业生,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文学与传媒学院正以宏伟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开放的胸怀,吸纳各路英才,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力创新世纪更大辉煌。

  理学院

  是湖北民族学院在原计算机与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级学院,下设数学、物理两个系和基础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各一个,设有代数与几何、函数论、应用数学、数学教育与高等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八个教研室。学院设有信息与计算、数学实验、大学物理、普通物理、近代物理、中教法等实验室以及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一个培养高级复合人才的理想场所。 学院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基础数学学科于二00七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物理学科于二○○二年开始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招收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000余人。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向内挖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每年为国家培养了200余名毕业生,已显示出良好的办学效益。学院始终注重素质教育,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两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20%以上,绝对人数居学校首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有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制作大赛、科技论文大赛、英语竞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获奖,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

    湖北民族学院

  上发表论文。学院数学系还承担了恩施州数学学会理事会的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数学教育提供服务,受到社会的欢迎。

  理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现有在岗教师62 人,其中教授7 人,副教授15 人,博士3 人,在读博士6 人,硕士20人,在读硕士13人,湖北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民院学科带头人1人,学科方向带头人5人,学术骨干10 人。为了加强师资建设,近年来,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如陈兰荪教授、杜金元教授、李工宝教授、陈迪荣教授、惠昌常教授等,他们为学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理学院注重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拓宽学科的生长点,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经过全院师生的团结奋斗,目前学院拥有《高等代数》、《大学物理》两门省级优质课程和《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六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基础数学学科为湖北民院重点建设、湖北省属高校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

  理学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主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依托师范专业,发展应用专业;依托本科教育基础,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经济的需要,服务基层,立足于民族地区,正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基础应用并举、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研究型的基础性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于2002年1月由原电气工程与应用物理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部分、计算机与数学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部分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三个单位组建而成。现下设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和实验中心三个教学单位,共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全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20人,有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校级学术带头人3人,校级学术骨干10人;有硕士学位的4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8人。现有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2000多人,面向全国二十二个省市招生。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00万元,生均达6080元。

  办学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抢抓机遇,适应市场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促使办学规模、结构、质  湖北民族学院

  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手段,狠抓教学基本建设,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电气信息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

  办学定位:“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以现有专业为基础,逐步形成电气信息类专业群,使办学资源得到最大共享,办学效益有显著提高;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争取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成职教育,各层次协调发展;立足湖北,辐射周边,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和教育第一线;按国家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教学工作思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逐步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以课程建设为主线,狠抓合格课程、重点课程和优质课程的建设,逐步构建起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制度建设为基点,严格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系和实验中心的作用,不断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在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教学研究为突破口,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以实验室建设为主干,狠抓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基本环节,增强办学实力,保持稳定,健康发展,以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狠抓考纪考风,教学相长,互相促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优化育人条件和环境,扎实开展第二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狠抓优秀生、特长生的培养,确保毕业生有较高的考研率和就业率;以全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着眼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创新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团结进取、不断创新,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教学工作体系。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化学系,是学校开办最早的系(科)之一,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开始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应用化学硕士授予权。经过长期的专业学科建设,尤其是2000年学校进行学科整合成立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后,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组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已发展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最强的骨干院(部)之一。

  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四个本科专业。化学类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绿色化学等专业方向;化工与环境类有化工工艺、精  湖北民族学院

  细化工、材料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方向。应用化学学科是学校重点学科,也是学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六个学科点之一,有材料化学及应用、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应用、有机及生物电分析、资源与环境化学等研究方向,《物理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目前在校本科生600多人、硕士研究生4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师37人。教师队伍人才荟萃,其中有博士4人、硕士18人,应用化学硕士生导师及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化学兼职硕士生导师10人,教授5人、副教授17人,留学回国人员1人,享受省0专家津贴1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7人、学术骨干3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实验室和研究室总面积2000m2,拥有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超临界萃取装置、微量热天平和差动热分析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仪器资产总值500多万元,建立有相对固定的各专业实习基地。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根本进行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在学生管理上予以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和就业指导,营造出了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和全方位育人的教与学氛围。本科生培养质量高,毕业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赢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应届毕业生考研率在学校名列前茅。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是学校科研实力最强、成果最多的院(部)之一。设有8个应用化学研究室,依托地方优势资源、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师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2000年以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60多项,已完成38项,获恩施州科技进步奖三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多篇;获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

  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与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定期互派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医学院

  主要设置

  医 疗 系 教 研 室  医学基础部  

  中医药研究所  医学实验中心  教 研 室  

  财经政法学院

  是一所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优良、充满活力的二级学院,2001年1月在原湖北民族学院政法系、财经系、社科部、民族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2004年1月在学校机构调整中,民族研究所从财经政法学院分离出去。学院现设有经济管理系、法律系、社科部暨政治系三个教学系部。经济管理系下设管理教研室、会计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和市场营销教研室。法律系下设理论法学教研室、应用法学教研室,社科部暨政治系下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承担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2003年以来,我院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文明单位”、“先进职工小家”。

  学院坚持“走深化改革道路,作内涵发展文章”的办学思路,切实贯彻依托研究所加强科研工作推进学科建设的思路。确立了区域经济、会计学、思想政治教育、马  湖北民族学院

  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发展、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六个重点学科,并相应地成立研究所,开展学科建设。积极创建省级重点学科,打造精品课程。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与科研并重,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探索进取。设有教师教学优秀奖、科研成果奖等常规奖励,形成了教学与学科理论研究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两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有多项成果荣获0“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励,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院具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另有“两课”兼职教师10余人,在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知名院校聘有客座教授多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职称的19人,中级职称20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1人,在读博士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教师中有校级学术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9人。

  学院注重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推行以知识,能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引导、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培养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已向全国各地输送1000多名合格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并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年。

  在院党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将学校办到社会中去的新理念。成立了明理法律服务所,挂靠于我院进行法律咨询以及法律服务。并积极创办社会弱者维权中心,开展法学研究并作为法律学生的实习基地。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成立于2002年,由湖北民族学院园艺系和资源环境科学系合并组  湖北民族学院

  建而成。学院现有教学及科研人员58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27人,有博士8人(含在读)、硕士28人,享受国务院0特殊津贴人员1人,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联合表彰的“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1人,省管专家1人,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湖北省百千万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

  学院下设园艺系、资源环境科学系,并设有规划设计中心、生物资源开发中心、食品研究所,开设生物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园艺、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和园林七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专业为湖北省高校首批品牌建设专业,形成了农、工、理科齐步的办学格局,是全校独具特色应用学科的二级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湖北民族学院唯一省级特聘教授岗位学科,仪器设备总值达700余万元。多年来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大力开展科技开发、实施科技扶贫,积极引导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在食品加工、资源开发、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果树品种推广、规划设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注重人才培养,二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专门人才2000余人,近三年研究生录取率近20%。

  外国语学院

  组建于2003年,其前身为1979年创建的英语系,是湖北民族学院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学院。现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俄语教研室、法语教研室。英语、日语为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湖北民族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外国语学院拥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和丰富的声像资料,资料室藏书种类繁多。

  外国语学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业务精湛,  湖北民族学院

  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职工8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5人。在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几年承担并完成省厅级社科和教研项目15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等14部。

  外国语学院长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有20余人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及日本等国讲学、访问和学习。学院每年均聘有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学院在加强学科建设方面已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多方面合作,使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凸显特色。

  学院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本、专科学生1400余人。其严谨的教风、良好的学风、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育人导向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规格。毕业生崇高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是近三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的根本原因。“到外院,去学习,就业市场无人敌”真实地反映了我院学生就业前景。

  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外国语学院正以求索创新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面向世界的豪情把莘莘学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

  主要方向

  1、英语语言文学

  培养目标: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英语实用型人才,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技能,深刻了解英语语言、文学以及英语国家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并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和比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在第二外语和计算机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就业方向: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旅游、外事、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2、英语教育

  培养目标: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英语教学工作者;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技能,对英语语言、文学以及英语国家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具有扎实的英语实践能力和比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学生应具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在第二外语和计算机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翻译、研究、等工作,成为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3、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与商务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宽广的中外文化知识以及系统的经贸知识,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并在第二外语、计算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就业方向: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外贸、外事、文秘、文化、旅游、翻译工作等部门的工作。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日语交际能力,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旅游及外贸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并成为应用型、复合型的日语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胜任外事、旅游、外经外贸、文化、教育、科研等机构的工作

  民院艺术学院

  始建于1996年,原名艺术系(学校直属专科系),2004年经学校批准建成艺术学院。2000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美术专业提升为本科专业,次年音乐学又提升为本科专业,同时还新增了一个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从省内外招生办学。

  自建系以来,已有上十年办学历史的艺术学院,由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二个专科专业,发展为具有四个专业、多个方向的本科办学格局,其中两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教学评估验收,显示了学院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劲的发展实力。至今,学院为社会输送了近千名合格的艺术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才,他们在各单位、各行业,已成为专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社会上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截止2005年共招生1318人,已毕业2届共220人,目前在校学生1098人。四个专业开办以来,坚持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宗旨,制定了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各种激励机制与措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与各项艺术实践活动。自2000年以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展演活动中荣获金、银、铜奖等各种奖项200余项。从已毕业学生来看,毕业率达100%,学位获得率88%以上,就业率在95%以上。且有部分学生被录取到西南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学校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生进入到教育、文化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并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社会反映好。

  学院地处风景秀丽的鄂西南地区,这里有独特而丰厚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悠久绵远的历史人文景观,还有让人留连忘返、陶然其间的佳山秀水。这里是“龙船调”的故乡,“摆手舞”的天堂,这里有峨峨高山、绵绵清江,有奇异的“清江石”、驰名的“菊花石”,更有别具风情的“吊角楼”,悠悠古韵的“鱼木寨”,还有诡异的“毛古斯”、高亢的“撒尔嗬”、神秘的“跳丧舞”……这里是艺术的宝库,蕴含有取之不尽的、鲜活的艺术品种;这里是艺术的源泉,激发出迁想妙得、点石成金的创作灵感。植根民族特色,利用本地资源,正是本院艺术发展的明确导向,随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合理规划,以及各界艺术人士对我院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支持,艺术学院势必会走出一条富有民族特色与鲜明个性的办学之路,迸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芒!

  学校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29号 邮编:445000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于2004年初开始筹建,2006年8月正式成立。为整合学术资源、加强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推进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业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为民族学学科发展奠定长远根基,2006年12月25日,学校党委宣布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民族研究所、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三个单位进行实质性合并,实行三个单位一个班子的管理体制。2007年元月,学校又决定将高等教育研究所并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合并后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设有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一个民族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007年计划面向社会招收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生和包括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社会学、民族生态学、民族教育、民族经济等五个方向的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两个校级重点学科——人类学、教育学原理,一个院级重点学科——社会学,一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两个湖北省内部期刊—— 《土家族研究》 、《教学研究》。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讲师1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9人,90%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另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大学聘请客座教授5人。学院专兼职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0项,地厅级课题40余项,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00多篇,出版著作60余部。

  学院设有民族学、社会学、公共管理、教育学四个教研室。学院重视学生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我院除承担学院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外,还承担了全校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的公共课教学,并面向全校开设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类公选课10余门。

  教育学院

  是湖北民族学院规模大、在籍学生人数多、学风优良、充满活力的二级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评估合格的成人教育、高职教育机构,又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州中学继续教育中心。在湖北民族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工作全局,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强化管理,规范办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走和谐发展之路。

  教育学院在办好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教育学院将成人教育看做是学校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贯坚持“优质办学、服务社会”的宗旨,遵循“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致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目前已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学科、多专业的成人教育办学体系。学院目前现有成人高等教育在籍学生5000余人。

  教育学院有独立的教学校区,共享学校其他各二级学院包括师资、教学设备等各种教学资源。学院涵盖普通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及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考试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功能。多年来,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声誉日益提高。几十年来教育学院为社会培养了10000余名各类专门人才,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 39 号   邮编: 445000   联系电话:( 0718 ) 8438945 8437905   传真: 8437832
发源地湖北 > 恩施
关注度:100
相关品牌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