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 > 王汁
王汁
王汁
王汁品牌专区
品牌介绍

  新锐设计师Uma Wang

   2012年,纽约,Vogue/CFDA时尚基金会大奖 (CFDA/Vogue Fashion Fund)的盛大派对中,中国设计师Uma Wang(王汁)作为中美设计师交流计划的主角现身。没有过度明星化的设计师身份与颇为小众的买手店入驻经营模式使得Uma Wang一度成为时尚业内“低调好品味”的街头暗号,除了被媒体誉为继Vera Wang与Alexander Wang之后第3位引起纽约时尚界关注的“Wang”,她更是颇得时尚女魔头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的偏爱。这位淡然的女设计师似乎依然不在意这些光鲜的名头,踏踏实实埋身于每一季设计之中。或许正是这份对待设计的韧性,浮躁的时装圈内才得以拥有这样一位真正的“中国好设计”。

  拥有体温的设计

  Uma Wang专访--低头行路,莫问前程

  Uma Wang女装系列第一次亮相国际时装周是在今年2月份的2012秋冬米兰时装周,宽松阔大的黑色针织衫伴着音乐缓缓而出,主题则依旧延续了设计师本人所一贯擅长的“流浪的诗意”。向来以针织作为王牌的Uma以垂坠手法制造出丰富的层次,极度洗练的线条下有沉暗的色调与对细节无微不至的关照。无论是领口厚实的堆叠亦或是随意垂荡的下摆,这些看似漫不经心没有廓型的的形状与没有迷人的迷人里却微妙地凸显出穿着个体的风貌:说是自由慵懒也罢,神秘哥特也好。Uma所带来的设计似乎远高于单纯的技术流派先锋和追逐式的时髦,也没有摆一副刻意的深沉面孔,娴熟把玩设计元素与面料创造的设计师摒弃了传统工业线条中那些精确与尖锐,用属于“Uma Wang”式的流畅与随性真正创造出这样一件件赋有感知和体温的服装。

  都说男设计师总为理想女性而设计而女设计师却总在设计中暗含着自己,初见Uma Wang本人,才明白作品中那份不经雕琢的诗意和随性精气神从哪里而来。身着自己秋冬系列留着中分黑长发的Uma更像是一位女艺术家,微笑与你分享着私人化的喜好与见地。谈及创作,Uma认为这是一份很惯性的工作,在许多刺激之下严格按照时间点完成。每一次的设计都会寻找一个原点,从这个细小的点出发,然后把这个点扩大成面在其中互相影响。显然创作中的未知感让她难以抗拒,这份从未知出发的不确定性成为了不可掌控的因素,却也因为不可掌控带来了惊喜和期许。“过程很重要,结果自然而然就会给你很多惊喜。”她这样说道。即便从业数十年依旧会被业界冠以“新锐”风格,这与她在面料上不断的推陈出新有着很大关联。面料作为Uma有力的设计语言,在工作时她常常花60%的时间泡在工厂里,水洗效果亦或表面触感的再度处理均是她反复实验的对象。她坦言材料之美让人难以抗拒,尤其对设计师来讲,对面料的选择是很自然的东西:“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喜欢它的不完美,我们在寻求一种挫败的美,一种经过时间慢慢积累出来的特殊。”而一次次的实验的过程中不成熟的地方也变做了她所追求的部分。许多错误对于Uma来说反而变做了另一种惊喜,往往错误就变成了最宝贵的,它让人打破常规,看到了一些不常用的手法下新的效果。

  曾经多年在针织工厂工作的经验使得Uma对于羊绒及针织面料得心应手,在Uma Wang的作品中,羊绒不再有中国传统服装印象里那份老套刻板的贵气。羊绒的材质非常中国化,因为品质太好而带来太过完美的错觉,而她所要做的就是打破别在别人眼中固有的一种材质认定。昂贵叠加昂贵显然不是Uma的选择,她的课题是如何让这种“昂贵”变得有趣。她偏爱将这种“软黄金”与价格低廉的尼龙混纺,利用缩率不同产生的褶皱重新营造肌理;或是与麻、棉等常见材料结合,从而营造材质之间的对话。不同材料的拼接使得弹性与非弹性、软与硬所带来矛盾的差别造就了服装生动的表情和形态。热爱古着与古董的Uma显然对逝去年代的手工化痕迹相当着迷,当她说起今早在潘家园淘到的小物什脸上难掩几份小女孩般的喜悦。在伦敦的留学时期Uma说自己最爱的事情就是周末早早地去淘些古着:“我非常喜欢时间给予它的东西,这种独特非常宝贵。古着的衣服做工让我觉得从前的人比我们聪明许多,但是现在这种细密针脚下的认真不存在了。那个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想把它捡起来,发扬广大。”与工业化大批量制作不同,朴素笨拙的手工反而更加打动人心,这份痴爱显然也让她对如今快速消费与被抛弃的的时尚颇有微词。“我思考人们如何才不会丢弃一件衣服,事实上你的衣柜里最后留下来的总是那些品质优良的百搭单品,这可以说是我创作的方向,让人们感到它拥有保存和实用的价值。”据说英国曾调查人们在每分钟内平均会丢弃9000件服装,高街品牌们更是以秒杀的速度更新自己店内的货品,飞速更新换代的需求对于品牌的销售来说自然是喜闻乐见,只可惜粗制滥造的商品们越发张狂地占领了人们的衣橱与眼球。而Uma则用缓慢的手作态度道出了她对于服装的坚持:“我并不希望制作冰冷的服装,我希望它的存在依附着时间,并且拥有温度。”

  让衣服去找气味相同的人

  Uma Wang专访--低头行路,莫问前程

  出生于医药家庭的Uma Wang依然记得在小的时候,母亲也常会信手拈来给她做一件衣服,而她也不曾想到自己会从一个爱穿衣服的小姑娘一直走到作为一个设计师的今天。在东华大学的学习让她真正迈入了服装的大门,认识服装与品牌的普及知识以后,用她的话来说这条路就这样顺着走了下来,并没有什么刻意。毕业后Uma也选择了一条并不起眼的道路,进入东莞的工厂做针织,从针织设计一直到主设计师,转眼6年的时光过去。工厂的条件可以说艰难异常,但她认为这如同“苦行僧”式的修行依然是一路走来最为宝贵的经历:即便她需要按照老板的意见直接照抄大牌款式;或是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自己并不喜欢的设计,但这所有都是为了现在的推翻与打破而存在。她将设计比作书法,依样画葫芦也罢;写最简单的比划也罢,“临摹”之后才能从中渐渐悟出自己的特点。如果没有曾经传统的惯性思维,没有曾这十几年的见识和实践,想必力求自我的创新与打破多少有点缺乏底气。

  数年后Uma却来到了伦敦,在圣马丁进修配饰专业。服装知识的饱和下她更像是一个门外汉进去感受一下另一个领域,恰恰是这样不由自主的吸收真正为日后的设计重新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地方我看到了人们对服装极大的热情,大家都拥有梦想,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工作。我的老师则一直对我强调要找到你自己,找到属于你的东西。”事实上离开公司重返学校的Uma彼时的状态有些落寞,与公司来自于四面八方的资源不同,单纯的学生生活与心态均有不小的变化。这条构建风格与自我追寻之路显然非常漫长,“坚持”,Uma在采访之中总是强调着这两个字。

  才华与灵感总会转瞬即逝,所留下的坚持和意志力才真正是作为优秀设计师最重要的品质。2005年Uma Wang在伦敦建立自己的品牌至今日又是近十年的光景,从彼时针织工厂画出简单的款式图到如今按季度发表的系列,显然这份默默耕耘下沉积而成的历练也藏在设计之中,如今的水到渠成里暗含着多少日日夜夜来不动声色的坚持。品牌于伦敦创立之初因为产品路线过于单一并没有什么大成就,甚至销售还会劝说Uma改掉这个过度中国化的名字--因为彼时中国设计师作品的品质并没有那么好的保障;而随着订单突然扩大产品经过调整Uma却又开始发现这些并不是她喜欢的设计。若说品牌如同成长里蹒跚学步的孩童,Uma Wang的品牌显然并不是一位口含金钥匙出生或存活于温室中的小花:这一路最不缺的就是摸爬滚打。用她的话来说:“这些年来我做了一些坚持,做了一些自己想出的东西。这么多年的积累应该是有一个爆发的东西。你情绪的变化,你人生的变化,可能会让你改变一个方向。”

  简洁的款式之下是Uma Wang渐渐抛却的外界杂质,她慢慢从既定成型的潮流中走出,不再关心最新的秀场发布与杂志潮流资讯,从设计中重新挖掘回归自我内心之路。Uma并不介意别人如何定义她的作品,国际化或饱含东方禅意的风格标签显然只是外人看待她的表现。“我很难说明白这种感受从何而来,其实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小片段用你的技巧和手法串联起来的过程,我并不想说我的灵感来源于某个电影或是音乐,因为这并不是真的由内而发的东西。灵感很多时候仅仅是感动你的一个瞬间,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理解与经历把它延伸出来。” 因此在她的设计中最为看重的便是感受,无论是设计师或穿着者的感受,这种无法言喻的私密情结如同人的气质一般由内散发:“我做设计总不会做到满,因为我觉得其中的一些空间就是身体之间的空隙,我希望穿着者可以把这个空隙填满。”

  这种“留白”情结显而对穿着者颇有挑剔,Uma认为她的客户群更属于那些拥有生活经历可以感知生命深层东西的人。显然表达这种“灵魂上的共鸣”成为设计师与客户之间一道隐秘的门,设计师通过设计将私密的情绪传达,而衣服作为媒介重新装载了情感。“我希望我的衣服去寻找气味相同的人。”

  口碑是经营的最好模式

  与众多热衷高曝光率的明星设计师不同的是,相较于拔高“知名度”而言,衣服把对的人吸引而来才更像是做设计的根本。“如今出名其实比任何东西都容易,但这并不是我理想的经营模式。如果你真的希望设计可以打动人心,那么就需要花更多精力用在廓型和面料上,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工作。与客人的沟通很重要,但是知名度这事与我并没有太大关联。当衣服开始吸引人的时候才是最好的经营模式。”

  回忆到品牌创立之初,她形容那时如同一只无头苍蝇般东撞西撞最后杀出了一条血路。没有通过作秀而是口口相传,如此民间巷子般的成功逆袭引得巴黎顶级龙头买手店 L'ECLAIREUR也抛出橄榄枝相邀。“我曾经想过哪一天我进了这家店就不做了,真的进去以后我也去看了一下。当我看到自己的设计摆在那的时候我就笑着走了出来。”Uma微笑讲述着她品牌创立中最让她开心的事。事实上她曾担心会因为商业与设计的冲突下不再拥有设计的好心情,而后慢慢习惯于国外成熟健康的体系打破了她作为设计师的顾虑,在无数次的重新调整与二次定位后,来自于纽约、米兰、首尔等各大买手店雪片般订单开始向她飞来。此时大环境也在当下给予了品牌极佳的出发点,她缓缓讲述了这个“正确的时间点”:“其实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的中国身份确实拥有一些帮助,中国的大环境在改变,你在一个对的时间点浮出水面就会被人看见。在开始创业时许多人质疑我的身份是否对销售有益,而一路走下来改变的不仅仅是你自己,自身国家的经济与时装产业发展无疑可以为设计师争夺更强的话语权。80年初一批日本的设计师设计师出去了,我想现在是轮到中国设计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一笔的时间。自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弱,但如今许多国内年轻师无论在设计还是商业理念上都非常优秀,所以现在可以发出更多的声音。让国外看到这种势力不是单一的,相信这些作品可以打动他们并且真正卖的出去。”

  再度回归于国内市场仅一年多时光,不少人也怀疑过谁可以驾驭这些泥土色泽宽大厚实的长袍,或是这种设计是否在国内有实际销路。目前来看,这份意料之中的担心无论对Uma和品牌来说却有些多余,设计师颇为享受国内不同环境下所给予到她新的刺激,越来越多国内同胞的支持让设计师品牌这几个字眼渐渐退去了势单力薄的身影:即使不参与赞助明星出席活动,忠诚的VIP群体里也并不缺乏如李少红,朱哲琴等文化名人。曾经的Uma不愿扩大自己的生产线专做小众市场,而此时历经8周在美国各大商业品牌交流归来的她显然更新了见解:大众小众的规模已不再重要,品牌的健康和持久才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一步。Uma Wang兼顾设计师与品牌运营者的身份下也让自己进入到更深的阶段:设计师一定要以市场为主导,一定要有创作者的自身感受和互动,如果没有互动不过变成一份闲功夫闲钱下的自娱自乐。或许唯一没有变化的依然是Uma Wang日复一日的勤恳做事。归根到底,风格如何建立,梦想如何实现依然要仰仗“坚持”。而她心底仅仅有8个大字的自諫:低头行路,莫问前程。

  


发源地北京
关注度:2738
相关品牌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